“赵方莹 鱼和熊掌兼得”——人民日报电子版刊登《绿色中国》对我公司董事长专访

 

近日,《人民日报电子版刊登了《绿色中国》对我公司董事长赵方莹的专访。

绿色中国采访

内容如下:

 

在做学问的人里,他会管理企业。

在管理企业的人里,他会做学问。

他就是北京圣海林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方莹。他说,我办企业,为的是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原本,赵方莹是可以专心做学问的。但如果再重新来过,48岁的他还会如此选择。

在赵方莹人生前一段的道路上,学习一直是个永恒的主题。读水土保持本科阶段,他同时辅修了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辅修专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报考了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同时又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了区域经济硕士课程。此后,他读博士、做博士后。赵方莹像一只鹰,不停地在学术的天空中翱翔。

博士后出站,赵方莹在北京的大学里工作了两年。但他的人生之路却突然拐了个弯儿。

赵方莹做过苗圃生产科的技术员,当过草业中心经理。在实践中,他深深地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2004年3月,赵方莹创办了圣海林,借用企业的力量实践课堂上的知识、书本里的理论。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需要他辞去事业编制。学校领导挽留他,说大家都千方百计进大学呢,而你为什么要当逆行者。他考虑再三,还是选择放弃了做学问的机会。

从那时起,赵方莹就下定决心,既办企业,又做学问,鱼和熊掌兼得。

说实话,我没见到过如此学术化、专业化的公司核心业务简介:以流域为单元、以区域生态环境为重点、以智慧化产品为支撑,从源头控制、治理污染源入手,构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线监测监控大数据平台,保护水土资源,实现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

赵方莹告诉我,圣海林的突出特色是科技。公司的三大支柱技术体系是:以生物配置与微生物制剂生化技术为核心的水体修复技术体系,以可腐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备为核心的土壤改良技术体系,以废弃地立地类型与植被对位配置为核心的植被修复技术体系。公司以智慧化产品为基础,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供智慧化云平台,以帮助用户实现“智慧水保”、“智慧水务”、“智慧生态”。

在赵方莹的介绍里,我听到了企业的核心理念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他说,公司遵循“低碳循环、资源化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园林景观、固废资源化以及智慧产品与管理领域力求得到发展。

如今的圣海林,已在吉林、广东、新疆、青海设有分公司,还拥有一家设在江苏的全资子公司。他告诉我,公司拥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环保工程、市政公用工程资质,水利水电公用工程资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单位水平评价证书、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格证书、水资源和洪评等多项资质和资格。

在他的带领下,圣海林作为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一直致力于水土保持领域相关课题的研发和转化。

赵方莹说话声音不高,却底气十足。支撑着他的,是30多项专利、3项计算机著作权、3项中关村新产品认证。

赵方莹是一位企业家,也是一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令人瞩目。他多次获得各级政府和行业的科技奖励,主持了多项相关领域的规范和标准。

在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他主持和参与了农林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小型装备研发和北京市污泥资源化利用研究与示范项目。其中污泥资源化利用与示范研究,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圣海林的企业定位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综合服务商”。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面,他参与的“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龙凤岭废旧矿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示范”获得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门头沟龙风岭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工程实施技术”获北京市门头沟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废弃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获2021年度绿色矿山科学技术一等奖。“河湖水环境生态治理技术集成研究与实践”、“房山区云居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程设计”、“门头沟龙风岭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工程”、“樱桃沟小流域生态涵养功能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官厅山峡生态清洁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不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也都获得了有关部门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

IMG_256

保持水土修复生态

 

赵方莹十分清楚,北京的亚高山草甸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主持了北京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拟自然修复研究与示范项目。此时,他学过的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工程学等学科,都派上了用场。他充分考虑东灵山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生态重要性,采取松木桩拦挡,松木排桩控制、块石拦挡等多种土壤生物工程措施为主,辅以灌草栽植的方法对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源头修复—中段防治—末端控制”的治理思路,使用了大量生态性材料,较好地维持了亚高山草甸的景观整体性。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北京市园林绿化科技进步奖,在冬奥场馆区尤其是滑雪场建设区、亚高山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矿山废弃地、西北高寒地区的生态修复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西峰寺沟是北京市门头沟区的一条河流。赵方莹反复勘查后发现了河道存在的生态问题。在保障行洪安全的前提下,他果断采用局部清淤、水系连通性恢复、水体流动性改善、水生生物群落恢复、菌-藻共生系统构建等一系列措施。通过恢复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从而达到生态治理的目的。

与此同时,赵方莹主持或参与出版了《水土保持植物》《矿山生态植被恢复技术》《边坡绿化与生态防护技术》《铁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与效应研究》《小流域生态涵养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等著作,发表了50多篇科技论文。

作为一名把学位读到天花板的老总,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在更多的时间,他考虑的是如何打造一支多专业的科技实用型人才队伍。在他的麾下,聚集了79位技术与管理人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达90%以上,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有20余人。

赵方莹具有众多的学术职务,其中有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产业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副理事长等。

赵方莹常常以专家身份出现在学术论坛上。2021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土生态)专家论坛上,他应邀做线上专题报告。赵方莹就水土保持内涵、水土保持科技产业领域、科技产业化面临的问题以及水土保持科技产业前景展望等,结合自己的案例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提出,“监测监控监管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是大势所趋”。通过遥感影像、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提高对生产建设项目违法违规行为的智能化、精准化监管,是水土保持科技企业触网大数据在线机会。在他看来,遥感、无人机、传感器、北斗系统的应用,水土保持监测精准化监测监控装备、系统,都将搭乘数字水土保持、智慧水土保持的时代列车,迎来高速发展的机会,同时为行业和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写这篇文字时,我没有见到赵方莹的面孔。他远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我通过微信发给他的问题,总是要过很久才能得到回复。我不怪他。我知道,他太忙了。

赵方莹正忙着主持准格尔旗全旗煤矿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方案评审和专家咨询工作。

准格尔煤矿地处黄河几字湾,是鄂尔多斯高原的重要煤矿基地,也是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全旗煤矿总量达130座,正常生产的就有93座。为了取得煤矿生产和保护生态的双赢,需要实现“一矿一策”。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赵方莹读博士和做博士后期间,主攻方向都是矿山近自然生态修复。他和他的团队在这一领域拥有多项技术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为承担这个项目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在疗治矿山开采带来的生态创伤同时,从全旗每年40多亿的咨询、设计和施工的专项资金中,圣海林也获得了企业发展的重要挈机。

2020年的一个冬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负责人上门送来了一面锦旗,上写着“支持教育奉献爱心,点亮希望筑梦前行”,以表达对圣海林长期支持学院发展的感谢之情。在发展企业的同时,赵方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2015年创办了“圣海林自然保护基金”,捐资支持母校的教育事业。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才担当起生态修复大业。

回首往事,低调内敛的他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所有做的事,都是走向结果最优化、最大化的一个过程。在他看来,结果是要追求的,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只要真正能够实现科技服务社会,就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就毫无遗憾。他一直思考的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怎样克服自己的认知,不断地超越自我。

鱼和熊掌兼得之路,是一个困难挨着一个困难铺就的。自我减压的办法,一是看书,二是听音乐。最值得坚持也最值得骄傲的是,这十年来赵方莹差不多每天都跑步5公里。

在奔跑的过程中,他自己跟自己对话,说服自己,给自己打气:只要自律,只要坚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把生态修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既是赵方莹对中国生态文明事业的承诺,也是他带领圣海林走向成功的法宝。(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铁 铮 《绿色中国》2022.5B)

 

 

《绿色中国》

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主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期刊,也是自2004年创刊以来每年获准进入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会”的绿色期刊。

 

首页    新闻资讯    “赵方莹 鱼和熊掌兼得”——人民日报电子版刊登《绿色中国》对我公司董事长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