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矿山废弃地植被养护管理技术
植被后期养护管理是植被建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俗语有“三分种、七分养”之说。矿区废弃地植被后期养护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林地、植被的管理与保护,为植物的成活、生长、繁殖、更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之快速形成植被覆盖。植被养护管理主要包括浇水、施肥,灌草组成的调控、平茬、整形修剪等措施以及防止病虫害、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人畜活动对植被破坏的保护措施等。植被养护管理直接影响到植被生长效应、生态防护效应的发挥。
植被养护管理的主要措施因不同区域、不同植被恢复目的、不同矿种、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经济条件而异。
矿山废弃地持水力弱,含水量低,植被可利用的水分极少。通过人工补充水分,在苗木栽植、播种初期,可以保证苗木成活、种子发芽;在后期一方面提高土壤的含水量,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另一方面,降低地温防止夏季高温对苗木的灼伤。
在植物种植和喷播以后,应及时进行灌溉,保证苗木的成活和种子的发芽,以确保恢复目标的早期实现而进行的管理。在这期间对水分的要求相对较高,前期持续养护时间为45天左右,在雨季到来之前基本形成植被覆盖,以后人工养护用水量明显减少。栽上苗木后,要及时浇水,保证前三遍水及时足量供给。
植被形成前两年,需要注意冻水和返青水的浇灌。加强苗木树盘的维护管理,并且加强天然降水的利用和人工补水有效性的观察。在植被恢复2~3年后植被生长稳定,一般不需进行太多的人工水分养护,但是遇特别干旱年份需要注意人工补水。
由于矿山废弃地一般异常贫瘠,其中速效养分缺乏,尤其缺乏植物生长必须的氮素和磷素。为了给植被的健康成长提供养分,迅速形成植被覆盖,人工施肥就成为植被恢复初期必须的环节。
合理的施肥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性状,一般施肥以氮肥为主,辅以磷肥和钾肥,最好是施用有机肥。在追施肥料时,由于废弃地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很弱,所以要坚持少施多次的原则。当植被恢复2~3年后,可利用一些豆科固氮植物以及植物自身残体有机质,实现自循环,减少人工养分管理。
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生态防护,应尽快促进枝叶扩展,增加郁闭度,一般不提倡单一修剪。但是当有病虫枝,应及时修剪。当幼树的地上部分由于种种原因而生长不良,失去培养前途,或苗木在造林初期由于缺水失去水分平衡影响成活时,都可进行平茬。平茬一般在造林后1~3年进行,幼树新长出的萌条一般都能赶上未平茬的同龄植株。
从植物栽植、播种施工结束到植物群落成型的一段时间内,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养护管理队伍来从事植被恢复的人工促控,以便目标群落的实现。每个工程在施工结束后均需进行浇水、追肥、补种补播和病虫害防治等养护工作,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工程质量的好坏与养护管理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
早期应进行林木比例检查,人工诱导木本植物侵入,提高废弃地植物防护群落的稳定性。如果2-3个月之后木本植物长势不良,可以通过补栽、施肥的方式来引入木本群落。
初步完成植被恢复和重建后,要及时观察研究种内、种间关系,通过整枝、间伐、刈割等抚育措施,及时调整种内种间关系,使植被向稳定群落演替。一般来说,至少经过2年以上的后期养护管理,才有可能实现未来的粗放式管理。
保护管理是为了保护植被,防止植被破坏而进行的管理。在目标群落没有形成前要减少人为、牲畜对坡面植被的破坏,并做好冬季防火措施。
幼林的保护通常包括对病虫害、鸟兽害、极端气候因子(大风、高温、低温、暴雨等)危害、火灾,以及人畜破环等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预防和防治。有条件的矿区应安排专职人员进行护理,特别注意人畜对植株的破坏。杜绝人为破坏,防止牲畜的践踏和啃食工程。
要保护好地表植被与枯枝落叶,更好的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以利于植株生长和植被演替。
对病虫害要注意观察,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暴雨和大风过后,要及时了解植株的受害情况,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扶植受害的植株,必要时及时进行补植。
对植物发芽生长不良或引进植被急剧退化的现象,应分析原因,改善立地条件,进行灌溉、排水、追肥、除草、防病虫害、补播等管理工作。